新闻
新闻资讯
- 山东省财政拨付331亿中超买球元支持公共文体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
- 中超买球财政收支案例
- 海南安排财政资金促进消费 四方面措施激发多领域消费潜力中超买球
- 前8个月财政收入增速呈“V”形中超买球 税收和非税收入有何变化
联系我们
联系人:陈先生
手机:13888889999
电话:020-88888888
邮箱:youweb@126.com
地址:广东省广州市番禺经济开发区
公司新闻
前8个月财政收入增速呈“V”形中超买球 税收和非税收入有何变化
中超买球增速呈现“V”形复苏势头,这与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减收因素影响逐步减小直接相关,与中国经济稳步复苏密切相连。
根据财政部最新数据,8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约1.3万亿元,同比增长约5.6%,较上个月增速提升近10个百分点。这是自今年4月1日实施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新政后,财政收入首次实现增长的月份。
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组成,前者为主。8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,较大程度得益于非税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。8月全国非税收入2480亿元,中超买球同比增长约34%,远高于当月税收增速(0.6%)。为缓解收支矛盾,地方会加大力度盘活闲置资产来增收,中超买球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也带动与矿产资源相关收入增加,这都带来非税收入增长。中超买球与此同时,受增值税、进出口相关税收、个人所得税等拉动影响,8月份税收收入增速也实现自3月以来首次由负转正。
8月份国内增值税收入为4626亿元,同比增长约5.7%,实现转正。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测算这一因素拉动税收增速2.4个百分点。
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告诉第一财经,8月增值税同比增速较上月有大幅好转,主要是增值税留抵退税的冲击效应结束。
为了给企业纾困,今年实施力度空前的增值税留抵退税新政。税务总局数据显示,前8个月全国增值税留抵退税规模约2.17万亿元。这在缓解企业资金压力的同时,造成财政短期大幅减收(前8个月增值税同比下降37.6%),且集中在4月至6月,此后留抵退税规模减收效应明显减小(8月份仅456亿元)。这也使得增值税收入逐步恢复常态。
8月份中国经济稳步复苏,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和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都较7月加快,反映出工业生产回升和服务业持续恢复,也带动增值税收入增长。财政部数据显示,今年前8个月国内增值税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同比增长1.4%。
罗志恒表示,剔除留抵退税因素后,8月份增值税收入保持较高增长,与去年同期基数略低也有关。“今年7、8月经济在波折中恢复,虽有下行压力但明显好于二季度经济。往后看,受益于经济恢复,增值税将成为下半年财政收入的重要保障,从数据看要好于上半年。”
财政部数据显示,1~8月累计,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8043亿元,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3.7%,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8%。
除了一般公共预算外,政府性基金收入也是政府财力重要来源。政府性基金收入主要以地方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为主。1~8月累计,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39979亿元,比上年同期下降25.5%。其中,8月份政府性基金收入降幅明显缩窄,而这得益于地方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降幅大幅缩窄。
不过,这也主要跟去年同期基数较低有关。受楼市低迷、开发商资金紧张等影响,8月全国土地购置面积依然大幅下滑,土地市场成交低迷。今年前8个月地方政府性基金中,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33704亿元,比上年同期下降28.5%。国盛首席经济学家熊园预计,中性情形下全年土地出让收入增速-15%左右,对应政府性基金收入增速为-10%左右。
财政部国库支付中心副主任薛虓乾曾公开表示,从后期走势看,随着国务院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见效,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持续显现,下半年经济有望持续回升向好,在此基础上,预计财政收入将逐步回升。
为了稳经济,近期新的一批财政增量政策出台,包括10月份将发行5000多亿元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,新增3000多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,以支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。通过中央财政贴息、减免企业所得税等手段,支持企业设备更新改造和研发创新。这些举措落地将有利于经济稳步复苏,也将带动财政收入增长。
新闻资讯
-
2022-09-23 13:10:31
山东省财政拨付331亿中超买球元支持公共文体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
-
2022-09-22 22:47:02
前8个月财政收入增速呈“V”形中超买球 税收和非税收入有何变化
-
2022-09-22 22:46:39
聊城市东昌府区实现中超买球乡镇财政综合运行绩效评价全覆盖
-
2022-09-22 22:46:16
中超买球中央财政助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迈进
-
2022-09-22 09:17:57
收入支出明细表(中超买球什么叫财政收入?跟GDP有什么区别)
-
2022-09-22 09:17:34
中超买球江苏财政聚焦“一老一幼”强化资金保障